“你好,我叫大白,是你的私人健康助手,在你嗷地叫一聲的時候,我會察覺出你需要醫療護理。”這是電影《超能陸戰隊》里機器人大白出現的場景。每個看過電影的人都夢想能有這樣一個貼心的機器人出現。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服務機器人已成為現實。
相比于工業機器人處在標準化的工作流程中,服務型機器人需要和人或者更復雜的環境互動,因此需要比工業型機器人更“智能”,必須具備一定的自主反應能力,能夠根據獲取到的指令信息做出相應的反饋。從目前市場現狀來看,服務型機器人之所以可以蓬勃發展,政策的助推、人力成本的增加、社會人口老齡化的驅動、人工智能技術的崛起等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一方面,我國近年來相繼頒發了《中國制造2025》、《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等綱領性文件,為機器人產業發展創造了風口;另一方面,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上年實際增長6.7%,人力成本的不斷增高。而2016年底,中國65歲及以上的人口數量占比已高達10.8%。通過服務型機器人提升效率、節省成本,滿足龐大的老年人群在養老、康復、護理、陪伴等方面出現的巨大需求缺口,都在一定程度上促發服務型機器人迎來了發展新機遇。
同時,隨著人工智能技術迎來第三次崛起,作為服務型智能機器人核心要素之一的語音識別、面部識別也開始進入發展新階段,使得服務型機器人的仿真度(動作、語言、識別)得以大幅提升,已從以往的僵化動作進入更“人性化”的新階段。
在這些原因的共同促使下,服務型機器人產業迎來井噴式發展。據市場調研機構IDC發布的相關數據預計:到2020年,全球商用服務機器人在醫療、零售批發、公共事業和交通領域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70億美元,服務型機器人產業在中國的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6萬億元人民幣以上。
伴隨著服務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業界對于機器人與人類在未來的關系,也展開了新一輪討論。創新工場CEO李開復認為:“未來十年,翻譯、記者、助理、保安、司機、銷售、客服、交易員、會計、保姆,這些職業中90%的從業者將會被機器人取代。”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生導師梅濤也指出,人類有多少種分工,未來就會有多少種專業服務型機器人,服務型機器人的風口不日就會到來。
目前,服務型機器人開始逐步應用在餐飲、醫療、商超、物流等行業,邁出了替代或輔助人工的第一步。而醫療機器人領域市場發展首當其沖。根據研究機構GCiS在2016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中國醫療機器人市場價值是7.91億元人民幣,較之去年增長34.4%,而到2021年,醫療機器人領域的價值預計至少會增長到22億元。在細分領域中,由于我國未來人口高齡化是大勢所趨,養老看護的缺口逐漸擴大,國內在康復機器人的發展會尤為突出,目前已成為醫療機器人領域中最重要組成部分。通江資本相關領域負責人認為,目前,醫療機器人大多產品還處在實驗或是測試階段,產業格局目前尚未穩定成型,各家企業均有良好市場的發展機遇,抓住這些機遇,或將可能成為下一個龍頭企業。
由于技術和工程化尚未成熟,機器人向傳統行業滲透還需要一定時間。在全球范圍內,商業化成功的服務型機器人企業還沒有出現,市場格局并不清晰。而我國尚處于該領域的探索發展階段,服務型機器人在使用功能的安全、可靠性等技術成熟度上還有諸多空間亟待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