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內一家人工智能教育機構做了個有趣的實驗——78名初中生,3名資深教師,一個智能機器人,進行了一場“人機大戰”比賽。四天里,機器人與教師分別對兩組學生的初中數學做針對性和集中性教學輔導。3位授課老師平均教齡17年,都是特級名師,獲獎無數。然而,人機大戰的結果卻是:在最核心的平均提分上,機器人以36.13分完勝教師的26.18分。這個試驗不禁讓人產生疑問:未來人工智能真的會取代教師嗎?與此相應還有個著名的“喬布斯之問”:為什么計算機改變了幾乎所有領域,唯獨對學校教育的影響小得讓人吃驚?計算機與互聯網技術究竟該在教育中扮演怎樣的角色?日前,在《中國教育信息化》《基礎教育參考》主辦、浙江學海教育承辦的杭州首屆未來教育家論壇上,來自浙江各地的500多位中學校長及教師共同分享各自觀點。
杭二中校長尚可認為,雖然這場比賽機器人贏了,但這只能說明在機器人幫助下,學生的考試能力增強了。“機器人的大數據,能對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情況進行及時評價,更清楚其漏洞所在,使補習更到位。然而,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如學習能力、批判性思維、創造力和想象力等,機器人還辦不到。”他覺得,未來教師不是“消失”,而是提出了新要求,比如,用互聯網教學系統等數字化工具,改變教學的時間與空間。
浙江省教育技術中心主任施建國分享了一個數據:浙江省基礎教育信息化綜合指數現在居全國第一位,“智慧教育”已是浙江中小學一種新的教育形態,不僅推動了課程實施與提升,改變教育供給方式,提高教師專業能力,而且提高了學習者認知水平,增強學生內生動力,推動教育精準管理。為適應新高考改革,給高中生提供更多選擇,浙江省還借助互聯網推出1500多門選修課程,上線了2萬多個微課資源,打破教學時間與空間,供學生隨時隨地自主學習。“以學生為主體、以興趣為導向、以選擇為趨勢構建互聯網時代的教育。”施建國總結說,實現差異化教學,促進每個孩子揚長避短是技術支撐教育變革的根本歸屬?;ヂ摼W技術支持學生個性化與自主學習,不僅能提高學生參與度,還讓學生成為創造者,不斷共享經驗,而載體就是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但目前很多學校把手機視為洪水猛獸。論壇上,有校長提出,學校禁止學生帶手機,這肯定不符合規律,僅靠學校向學生開放的計算機終端是遠遠不夠的,這是個非?,F實的問題。也有校長認為這樣的做法可以理解:“在目前的教育體系下,手機的副作用遠遠大于它所帶來的好處。”
杭州一位重高校長說,今天的學生使用數字化設備有與生俱來的本領,他們是在數字設備的環繞中成長起來的一代,學習渠道十分豐富,屏幕化、社交化、個性化,不僅突破了學習的時空,師生關系、管理模式及教學方式都在發生改變。在這方面,杭州高級中學的做法很值得參考。學校先向學生公布手機使用的時間和場所等規定,如果學生能遵守,就可以和家長向學校申請帶手機進校園,學校會給學生發一個準入證,之后再由老師逐步引導學生文明使用手機。
其實不光是手機進校園,教師使用錄播、直播及線上線下輔導答疑工具等,如何納入到評價體系中?學生使用互聯網學習,如何對他們的個人信息做好保密?很多問題都需要解決?;诖?,在本次論壇上,同時啟動了“未來教育家成長計劃”。該計劃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中國教育信息化》和《基礎教育參考》編輯部聯合浙江學海教育共同發起,三方將成立一個未來教育家成長研究中心,加大對未來教師創新性教學的技術及科研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