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以機械手臂為代表的工業機器人,已經大規模應用于現代化工廠當中,而科幻電影中描繪的那種走進千家萬戶、與人類高度相似的消費機器人,則仍然停留在電影之中。但近些年人工智能的跨越式發展,又重新點燃了人們對消費機器人的熱望。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的報告,服務機器人可被分為三類:家政機器人、娛樂休閑機器人、醫療助理機器人。而這三者在2017年的銷量分別為610萬臺、250萬臺和數千臺。其中,家政機器人主要指掃地機器人、割草機、泳池清掃機等,而所謂“娛樂休閑機器人”,就是人們通常意義上理解的消費機器人。事實上,在5年前,世上本沒有什么消費機器人市場,但從2014年開始,語音技術開始有了突破式發展,同時全球玩具市場進入增長周期,于是,在玩具智能化和消費語音助手實物化的疊加作用下,一個新興的消費機器人市場誕生了。
如果打開天貓平臺,對其銷售的機器人商品進行統計,會發現月銷量在100以上的產品,絕大多數都是兒童早教學習機器人。
這類機器人本質上是早年間市場上的各類學習機、點讀機的升級版本,內置一些模塊化的學習程序,比如兒童故事、古典詩詞、英語學習、音樂曲藝等,然后用語音指令進行開關。同時設置一些適合兒童的簡單對話交互功能。
從廠家主打的廣告看,這類機器人的定位在于父母上班后對兒童的“陪伴”,以及對兒童可能沉迷的手機、游戲機的“替代”。而在接入網絡以后,這些機器人還可以實現父母遠程與孩子視頻語音溝通、遠程給孩子設置提醒日程等的功能。
此外,銷量較高的消費機器人類型還有兩種:一種是以娛樂為目的的玩具機器人。另一種是以益智學習為目的編程機器人。比如索尼公司開發的Koov系列編程機器人,創客工場(Makeblock)公司的mBot系列機器人等。這類產品通常是對傳統積木類玩具的智能版,即通過模塊自由拼搭出各種造型,再通過編程賦予作品各式動作,從而實現培養兒童創新能力的目的。在這種產品廠商的廣告中,對機器人的圖形化編程已經替代奧數和樂器,成為兒童智力開發的新“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