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去年佳士得拍賣人工智能畫作后,今年春天,倫敦蘇富比將迎來又一件人工智能藝術品。由德國藝術家馬里奧·克林格曼發明制作的裝置《路人記憶一號》將于3月進行拍賣,這是第二件在世界級拍賣行進行競拍的人工智能藝術品。
人工智能藝朮引發藝朮市場革新
《路人記憶一號》由一個內置 AI 計算機“大腦”的木制餐具柜,和上方連接的兩個屏幕組成。計算機通過實時工作,將一系列想象的男性和女性的扭曲面孔投射到屏幕上。和過去市面上由人工智能“創作”,卻最終由人為干預挑選、策劃而成的藝術品不同,《路人記憶一號》的獨特之處便在于其“實時創作性”——當觀眾正在注視屏幕的時候,肖像流也正在被AI無窮無盡地生成出來。
《路人記憶一號》屏幕上呈現的畫作由AI通過學習數據庫中來自17-19世紀的數千幅肖像畫而成。這些畫作是獨一無二、轉瞬即逝的:沒有任何兩張畫像是相同的,且一經顯示永遠不會再重復出現。
這件裝置的創作者、德國藝術家馬里奧·克林格曼此前熱衷新技術,尤其是人工智能方面的應用。馬里奧·克林格曼在接受英國《每日郵報》采訪時介紹,“《路人記憶一號》未來即使沒有我的參與也能夠不斷創作出新畫面,”克林格曼表示,“我希望當觀眾看著一張張轉瞬即逝的臉時,能夠產生與我相同的情感。”對于能夠參加大型拍賣,克林格曼也是相當驚喜:“在拍賣會這樣一個公共場合展示我的作品,并得到來自觀眾的反饋令人期待。”
“當代藝術的特性就是不斷打破邊界。”蘇富比方面認為,“人工智能藝術是最新的創新,在藝術史中占據了一席之地,克林格曼的作品屹立在我們這個領域的令人興奮的新紀元邊上。”
這可不是第一件由人工智能進行繪畫創作的藝術品。在去年的佳士得拍賣會上,一幅名叫《愛德蒙·貝拉米的肖像》, 該畫最終售價43.25萬美元(301萬元人民幣),遠遠超過了7000到1萬美元的預計售價,與當時同場拍賣的一幅畢加索畫作的價格相當。由此引發了大量關于人工智能和藝術市場變革的爭論。
《愛德蒙·貝拉米的肖像》描繪了一個略顯模糊的穿著黑色禮服白領子的微胖男子,繪畫右下角的簽名顯示了創作它的實際算法。畫作的作者是來自巴黎的三個25歲年輕人,他們通過軟件運行了1.5萬張經典肖像,以使得軟件理解肖像規則,然后使用谷歌的研究員開發的新算法,產生一系列新的畫像。最終他們選擇了其中11幅,并稱之為“貝拉米家族”。
人工智能藝術或逼出新的畢加索和凡·高
機器是否可能擁有創造力?機器具有創造力對于我們而言意味著什么?未來的藝術家職業會不會被人工智能的繪畫創作所取代,最終影響到藝術家的生存空間?“最終,AI與我們的競爭總是迫使我們做得更好,”克林格曼說道,“從而讓人看清是什么讓我們人類與眾不同。”
2018年10月,在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著名當代藝術家邱志杰于UCCA舉行的最新個展“邱志杰:寰宇全圖”上,邱志杰與人工智能專家何曉東博士合作,通過大數據創建和語音與詞匯聯想,創作出帶有邱志杰“藝術基因”的AI地圖。“今天的藝術家所干的很多事情,絞盡腦汁想方案之類的事情,可能本來AI就比我們干得更好。只是AI出來之前我們得費好大的勁來完成它們。讓AI逼我們一下,我們或許有機會成為新的畢加索和凡·高。”邱志杰說。
隨著技術的新突破,各個領域的人工智能均受到廣泛矚目。但和圍棋、電子游戲等競技項目不同,人工智能藝術只可以說是新興“科技藝術”的一部分。本屆廣州三年展主策展人張尕告訴記者,近年來熱門的“科技藝術”本質仍然是藝術,在更多的時候,其中的“新技術”具體體現為藝術家所創造、發明并應用于創作當中的技術,“科技藝術”的本質仍然是藝術,而非科技。
中央財經大學拍賣研究中心研究員季濤認為,目前看來應該不會:因為,當遍地都是人工智能作品時,就會更顯出藝術家徒手創作的藝術特色的珍貴。藝術家手創作品的直接感受和思想創意也許比采用各種間接工具的創作都來得更加靈活和富于改變。未來的藝術品市場上一定會出現越來越多的人工智能作品,其創新價值或許會逐漸遞減,稀缺性會減弱,但由于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成熟,創作出的作品也會更加多姿多彩,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將會有更多的提升。
當有人質疑人工智能的繪畫不是真正的藝術?!稅鄣旅?middot;貝拉米的肖像》的創作者卻堅持這也是藝術的一種。在他們看來,即使是算法創造了圖像,但也是通過人的思想來決策的,而算法中的隨機性功能決定了最終的每幅畫都是獨一無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