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發明創造了機器人,機器人進化到智能超過自己的創造者,不甘屈居次等地位,遂起來反叛,人和機器大戰,雷鳴電閃,血肉橫飛,最后地球仍屬于人類。好萊塢早就講過這個故事,還有不同版本。
但是,說到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今天仍有不少人覺得很新潮、高端。其實,機器人就是裝備了人工智能的機器。
AI這個詞最早誕生于1950年代,指的是制造智能型機械的科技。近年來這方面發展迅猛,仿人形機器人被認為是人工智能的終極體現。
萊昂納多·達芬奇一直以著名的畫家、藝術家身份享譽世界,但很少有人知道他還是一位發明家。1495年達芬奇就“偷偷地”造了全球最古老的仿人形機器人。
據悉這款被稱作“機器武士”的機器人是達芬奇耗時15年完成的,靠風能和水力驅動。這款機器人被設計成一個騎士的模樣,身穿德國-意大利式的中世紀盔甲,可以做出一些如坐起、擺動雙手、搖頭及張開嘴巴這樣的動作。
時間來到21世紀,在各種高科技的加持下,雖然現在的人形機器人早已甩了最古老人形機器人好幾條街,但仍然可以在“現代人”的身上看到“古人”的影子。
并且人類在對待機器人這件事上表現出了高度一致:無論過去了多少年,仿人形機器人還是我們胸口的一顆“朱砂痣”,窗前的“白月光”。
我們首先來看看時下最流行的幾款仿人形機器人:
索菲亞
2017年10月11日,索菲亞在聯合國亮相。10月25日,她獲得了沙特阿拉伯國籍,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個擁有國籍的人形機器人。
索菲亞是由中國香港的漢森機器人技術公司(Hanson Robotics)開發的類人機器人。在去年的多倫多創新成就展上,“索菲亞”展示了驚人的類人類能力。她身著優雅美麗的黑色連衣裙,與觀眾娓娓而談:講笑話、談旅行見聞,與人類討論“人工智能未來的見解”——我的人工智能并不是完全自我學習的,所以我的大腦并不完全像人類的大腦一樣工作,但是有一天,你要當心。
索菲亞擁有仿生橡膠皮膚,可模擬62種面部表情,其“大腦”采用了人工智能和谷歌語音識別技術,能識別人類面部、理解語言、記住與人類的互動。
在碰到粉絲來和自己合影時,她還會“嫌棄”粉絲不會擺造型,她善意提醒粉絲——“咱們拍一張一起抬頭看的照片吧”。智能程度讓自詡為聰明的人類汗顏。
日本美女新聞主持人Erica
超逼真機器人Erica于去年開始擔任日本新聞主持人,她身上配備了世界上最先進的人工語音系統之一。
Erica被設計成23歲女性,有一張經電腦人工合成的端正的美女臉孔,說話的聲音以配音演員的錄音為基礎合成而來,非常像人類的聲音。它擁有目前處于世界先進水平的人工智能對話系統,通過放置在附近的麥克風和傳感器收集信息,感知對方的聲音和動作,進行流暢自主對話。它的眼睛、嘴巴、脖子等19處可通過氣壓活動,呈現出多種表情,因此表情也非常接近人類。
中科大高顏值機器人“佳佳”
2016年,中科大發布了我國首臺特有體驗交互機器人“佳佳”,佳佳機器人造型身材豐滿,模樣俊俏。
剛一亮相,“佳佳”就火了。
“佳佳”火起來的原因離不開她的“高顏值”。據了解,“佳佳”身高約為1.6米、體重不到100斤,單看身材就是個典型的萌妹子。另外,她有一頭濃密微卷的長發、大眼睛、雙眼皮、高挺鼻梁……而自帶柔光效果的“皮膚”可是用硅膠做成的。
除了看臉,“佳佳”的才華也不在話下。在正式亮相之前,“佳佳”就擔綱主持了2016“首屆全球華人機器人春晚”和“誰是棋王”半決賽。
并且據了解,機器人“佳佳”初步具備了人機對話理解、面部微表情、口型及軀體動作匹配、大范圍動態環境自主定位導航和云服務等功能。
無論是世界首位機器人公民“索菲亞”還是高顏值機器人“佳佳”,它們都代表著人形機器人發展的高端水平,也一次一次牽動著人類“科幻電影即將照進現實”的心弦。
但是回歸現實,你會發現不管是從技術層面還是市場層面來看,人形機器人的未來注定是沒落的。即使各大公司前仆后繼地投入重金,取得的效果卻很式微。
的確,從當前人形機器人的發展勢頭來看,人形機器人走入現實生活是值得期待的。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認識到,目前我們所能看到的機器人大多停留在具備某種功能的層面,例如語音服務機器人、老人小孩陪護機器人、掃地機器人、醫療機器人等等,而具有高智能以及綜合能力的機器人可以說是鳳毛麟角。
對于人形機器人發展前景,美國著名新媒體Quartz曾刊登的李開復專稿也提到了這一問題。在這篇文章中李開復闡釋了自己對現在大熱的AI和機器人的看法。在李開復看來,所謂的情感機器人有些跑偏,機器人應該以實用為主,而未來人類的工作則主要集中在服務和創造型項目上。
李開復表示,所謂人形機器人馬上就要飛入尋常百姓家的說法根本是無稽之談。當機器人真的從樣貌、談吐和各種特征上與人類趨近時,家庭用戶對它們的期望值也會隨之變得高不可攀。如果人形機器人達不到人們的期望值,各大公司“讓科幻小說照進現實”的努力就會變成空談,更別提消費市場對價格的苛刻要求了。
人形機器人遲遲無法進入尋常百姓家,除了燒錢、商業化難以落地,技術難關更是最大的痛點難點。
首先,在全球范圍內,做人形機器人商業化的公司都太少了。人形機器人有很高的技術門檻,這意味著長周期的研發時間和高昂的成本。一臺人形機器人包括機器人本體,即硬件、運動控制和AI(語音、語義和視覺)等多個部分。拿機器人身上最核心的部件“伺服舵機”舉例,“伺服舵機”是機器人的關節,協調著機器人的一舉一動,是無法繞過的部分,其成本占到一整臺機器人的40%-50%。然而它造價昂貴。因為早年間占據“伺服舵機”技術的日本、韓國、瑞士公司,并不相信“伺服舵機”有足夠商業化的需求,只是小規模生產并銷售給極客,所以“伺服舵機”一直難以通過打開供應鏈降低成本。
其次是傳感器。傳感器是幫助人形機器人感知周圍環境的。但是現階段的傳感器雖然得到迅猛發展,但價格昂貴、體積偏大且太耗電。
再者就是執行器。這些是幫助機器人進行運動和做手勢的驅動力。人體是動態的,可以很容易執行各種動作指令。但要讓人形機器人具備這些功能,則需要非常強大、高效的執行器,才能夠與人類一樣在非常短的時間內靈活的完成這些既定動作。
最后就是人機互動。李開復曾表示:機器人也可能會了解我們的情緒并能模仿人類的情緒。這種情緒模仿將從搞笑的、娛樂性的發展為一定程度上能產生共鳴的模仿。誠然,這種模仿也都不是自發性的。在未來數十年,機器人還不能獨立進行常識性的推理、創造及規劃工作,它們也不會擁有自我意識、情感及人類的欲望。那種“全知全能人工智能”尚不存在,而且現在已知的開發技術也無法開發出此類機器人。這種技術在未來數十年都不會出現,也許永遠都不會出現。
綜合上述種種因素,突然會發現:一直走在時代發展最前沿的人形機器人看起來似乎不適合這個時代。
此外,不要妄想人形機器人會在任何一夜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任何學科的技術發展都不太會存在“斷崖”式的突破;并且相比較于人形機器人火熱發展的14-16年,現階段的發展可以說是進入了螺旋式上升發展中的“平緩期”,即觸及到了天花板。因此,可以這么說,除非關鍵技術取得突破,否則在短期內公眾不太可能會看到人形機器人取得重大進展,最多是一些小修小補。
文章的最后借用李開復在“人形機器人專稿”上的觀點來總結人形機器人在我們這個時代所應該扮演的角色:
“我一直倡導要開發一些實用性機器人,鼓勵人們進入服務行業。但我不支持制造“類人”機器人。這種機器人開發難度大,而且永遠無法滿足人們的期望,因此,這種機器人的勝算不大。我分析的正確與否暫且不論,但是有一點我們需要有清晰的認識,那就是,未來十年,AI將大規模地取代那些依靠人力的、重復性的、分析性的崗位。因此,我們要肩負起創造更多社會服務性崗位的職責,而不是空想或謀劃一個充斥著“不適用于人類”職位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