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公布的數據,國際機器人產量自2010年開始快速增長后,2018年增長趨緩。2018年全球機器人產量為38.4萬臺,僅比2017年增加2000臺,而2017年的產量比2016年多88萬臺。業內認為,國際機器人產量增速趨緩,與國際經濟放緩不無關系,特別是去年多個新興經濟體GDP增速下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產業需求。
亞太地區一直是機器人的主要消費地。2018年,韓國成為全球機器人平均密度最高的國家,平均每1萬名雇員配有710臺機器人,新加坡為658臺,日本為308臺,均高于美國的200臺,而全球的平均水平僅為85臺。
亞太地區機器人消費量下降,直接影響了全球的機器人消費量。以工業機器人為例,2018年亞洲和澳大利亞消費量為26萬臺,較上一年度下降2000臺,而2017年卻比2016年增長了7.1萬臺。相比之下,歐洲和美國市場,2018年工業機器人消費量分別增長7%和6%。
到了今年,北美市場也出現不樂觀情緒,機器人訂單出現下滑。今年前三個月,北美地區一共采購了7876臺工業機器人,價值為4.23億美元。與上一年同期相比,銷售量下降了3.5%,營收下降了3.2%。
導致國際機器人產量放緩的原因是多樣的,除卻全球經濟的外部環境因素,國際采購商因為資金壓力,也會出現周期性的采購量減少。
另外,機器人應用行業也出現變化。在今年的世界機器人大會上,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合伙人卡萊爾就表示,同樣是在2018年,其他新領域取代傳統的汽車、電子成為工業機器人需求增長的新引擎,例如金屬、塑料和化工產品、食品飲料等領域。
歐洲機器人協會主席伯恩德也介紹了機器人在歐洲的醫療健康、農食品、基地設施維護和檢測、敏捷生產方面的作用。歐洲國家的機器人密度也很高,德國為每萬名雇員配有322臺,瑞典為240臺,丹麥為230臺。
機器人應用領域的擴大化,也正在促進機器人市場的轉型。世界機器人大會的一些參展國際廠商表示,客戶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定制化,應用領域已經不局限于工業生產,更不是簡單的搬運裝配,正在向更加智能化、精細化的先進制造、醫療健康、緊急救援、生活服務等領域延伸,對機器人的技術水平要求,包括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技術需求更高。
2019年上半年,全球機器人市場規模達到144億美元,預計全年市場規模將達到294.1億美元,業界依然對發展中的國際機器人市場保持整體樂觀。隨著技術進步,機器人能力會出現新的升級,其應用空間也將更為廣闊。